在煤矿产业向绿色低碳、智能高效转型的背景下,氢储能以其高能量密度、长周期储能等优势,成为优化井下供电的重要手段。矿用低压开关柜作为电力分配终端的核心设备,与氢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,可有效解决井下负荷波动大、新能源消纳难等问题。以下从协同需求、技术实现、应用场景等维度,深入剖析两者的协同控制技术。
一、协同控制的必要性
(一)应对井下复杂负荷特性
煤矿井下用电设备运行工况复杂,如采煤机、皮带运输机启停时会产生短时冲击电流,导致电网电压波动剧烈。氢储能系统通过快速充放电响应,与低压开关柜实时监测数据联动,可在毫秒级内补偿功率缺额,维持电压稳定,避免因电压骤降导致设备停机或损坏。
(二)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
随着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在矿区的应用,其间歇性与波动性问题凸显。氢储能系统可将富余新能源转化为氢能储存,在新能源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。低压开关柜作为电力分配枢纽,通过实时监测各支路功率,动态调整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,实现新能源与储能系统的高效耦合,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。
(三)强化应急供电保障
井下突发停电可能引发瓦斯积聚、透水等重大事故。氢储能系统具备独立供电能力,与低压开关柜的快速切换机制协同,可在主电源故障后 100ms 内启动备用供电,优先保障通风、排水、应急照明等关键设备运行,为人员撤离和抢险争取宝贵时间。
二、协同控制技术架构
(一)硬件系统集成
双向变流器(PCS):作为氢储能系统与低压开关柜的能量接口,支持 AC/DC 双向转换,实现电能双向流动。其功率调节精度可达 ±1%,响应时间<50ms,储能系统与电网的稳定交互。
智能测控单元:部署于低压开关柜内,集成电流、电压、功率等多参数传感器,实时采集电网运行数据。通过高速采样技术(采样频率≥10kHz),为协同控制提供精准数据支撑。
通信网络:采用工业以太网或光纤环网构建通信链路,支持 Modbus - TCP、IEC 61850 等协议,实现氢储能系统与低压开关柜的毫秒级数据交互,保障控制指令的实时传输。
(二)软件控制平台
能量管理系统(EMS):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,构建井下负荷预测模型(如 LSTM 神经网络),提前 15 - 30 分钟预测负荷变化趋势,优化氢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。同时,根据电网峰谷电价时段,制定经济性储能调度方案。
协同控制算法:开发自适应功率分配算法,根据实时负荷与储能状态,动态调整各支路输出功率。例如,当监测到某采掘工作面设备启动时,优先调用氢储能系统补充功率,减少对主电网的冲击。
安全防护模块:集成故障诊断与隔离功能,当低压开关柜检测到短路、漏电等故障时,立即向氢储能系统发送停机指令,切断故障回路,防止事故扩大。同时,氢储能系统的 BMS(电池管理系统)实时监测储氢压力、温度等参数,异常时触发紧急停机并上报故障信息。
三、协同控制策略
(一)削峰填谷控制
在用电高峰时段(如早班设备集中启动期),低压开关柜监测到母线电流超过阈值,触发氢储能系统放电,补充功率缺口;在用电低谷时段(如夜班),利用低价电制氢储能,降低用电成本。通过该策略,可将井下电网峰谷差降低 30% 以上。
(二)新能源平滑控制
当光伏、风电输出功率波动时,低压开关柜实时监测新能源支路功率变化,联动氢储能系统进行功率补偿。例如,在光照强度骤减导致光伏功率下降时,氢储能系统快速放电,维持输出功率稳定,保障新能源发电的平稳接入。
(三)应急供电控制
主电网失电后,低压开关柜的失压保护装置迅速动作,向氢储能系统发送启动指令。储能系统切换至孤岛运行模式,优先为 I 类负荷(通风机、排水泵)供电,并通过优先级控制算法,逐步恢复其他重要负荷,应急供电时间≥4 小时。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
(一)采掘工作面场景
在综采工作面,将氢储能系统与移动低压开关柜集成,为采煤机、刮板输送机等设备供电。当采煤机截割硬岩导致负荷突增时,储能系统快速放电,避免因电压骤降导致设备停机;同时,利用采煤机停机间隙,回收设备制动能量用于制氢储能,实现能量循环利用。
(二)井下变电所场景
在中央变电所,部署大容量氢储能系统与低压开关柜群协同。通过 EMS 统一调度,优化各支路功率分配,降低线损;在电网检修或故障时,储能系统承担全所负荷供电,保障井下电力不间断。
(三)新能源接入场景
在矿区分布式光伏电站,氢储能系统与低压开关柜配合,实现 “光 - 氢 - 电” 协同。白天光伏富余电力制氢储能,夜间或阴天时储能放电,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,提升清洁能源占比至 60% 以上。
五、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
(一)技术挑战
储氢安全性:井下空间密闭,氢气泄漏易引发爆炸风险。需研发高安全性储氢材料(如固态储氢合金)与泄漏监测技术,储氢系统本质安全。
控制精度难题:井下电磁环境复杂,信号传输易受干扰,影响协同控制精度。需采用抗干扰设计与冗余通信架构,保障控制指令准确执行。
成本效益平衡:氢储能系统初始投资高,需通过优化控制策略、延长设备寿命等方式,降低度电成本,提升经济性。
(二)发展趋势
智能化升级:引入数字孪生技术,构建氢储能与低压开关柜的虚拟模型,实现实时状态仿真与故障预演;应用 AI 算法实现自适应控制,提升协同效率。
多能融合:探索氢储能与锂电池、飞轮储能等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协同,结合低压开关柜的灵活调度,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供电系统。
标准化建设:推动氢储能与矿用低压开关柜协同控制的行业标准制定,规范设备接口、通信协议与控制逻辑,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