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防爆结构设计
(一)隔爆外壳设计
隔爆外壳是矿安配电柜防爆的核心结构,需严格符合 GB 3836 系列标准。外壳材料通常选用高强度钢板,如 Q235B 或不锈钢,通过精确的焊接工艺制成,外壳能够承受内部爆炸产生的压力(一般按 1.5MPa 及以上压力设计)而不破裂 。隔爆接合面是设计的关键,常见形式有平面式、圆筒式和螺纹式。平面式接合面需保证表面粗糙度 Ra≤6.3μm,宽度根据外壳容积确定,如容积不大于 100cm³ 时,接合面宽度不小于 12.5mm;圆筒式接合面用于转轴等部位,其间隙和长度也有严格要求,例如 10kV 配电柜,间隙通常不超过 0.4mm ;螺纹式接合面螺纹啮合深度不少于 8mm,圈数不少于 6 圈,防止爆炸火焰外泄。此外,外壳上的观察窗、操作孔等部位,均需采用高强度钢化玻璃或特制的防爆密封结构,保障整体防爆性能。
(二)增安型结构设计
对于部分不产生火花的部件,可采用增安型结构设计。通过优化电气元件布局和制造工艺,提高设备的安全性。例如,对电气接线端子进行严格的密封处理,防止粉尘和潮气侵入;使用的绝缘材料包裹电气线路,增强绝缘性能,降低电气故障引发火花的风险。同时,增安型结构的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4,有效阻挡外部爆炸性气体进入柜内。
二、防爆电气元件选型
(一)防爆开关设备
矿安配电柜内的断路器、接触器等开关设备,需选用专业的防爆型产品。防爆断路器采用的灭弧室结构,如真空灭弧室或惰性气体灭弧室,能迅速熄灭电弧,避免电弧与外部爆炸性气体接触。防爆接触器的触头采用耐电弧材料,如铜钨合金,并进行密封处理,防止电火花外泄。这些防爆开关设备在出厂前均经过严格的防爆性能测试,在正常操作和故障情况下都不会引发爆炸。
(二)防爆传感器与仪表
用于监测配电柜运行参数的传感器和仪表,同样要具备防爆功能。例如,温度传感器、电流传感器等采用本质安全型设计,通过限制电路中的能量,使其在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,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气体。防爆仪表的外壳采用防爆材质,与配电柜的防爆结构相匹配,保障整个系统的防爆安全性。
三、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控制
(一)电气间隙设计
合理设计矿安配电柜内部电气元件之间的电气间隙,是防止电气击穿引发爆炸的重要措施。根据配电柜的电压等级和使用环境,严格确定电气间隙尺寸。对于 10kV 矿安配电柜,带电导体之间的电气间隙一般不小于 125mm,带电导体与接地部件之间的间隙不小于 145mm,在正常运行和过电压情况下,不会发生电气击穿现象,避免产生火花引发爆炸。
(二)爬电距离控制
爬电距离的控制同样关键,需根据绝缘材料的耐起痕指数和污染等级进行设计。选择耐起痕性能好的绝缘材料,如环氧树脂、聚酯纤维等,制作绝缘隔板、支撑件等部件。在设计爬电距离时,考虑到井下潮湿、粉尘多的环境特点,适当增加爬电距离要求。例如,在污染等级为 3 级的环境下,10kV 配电柜的爬电距离不小于 200mm,防止因绝缘表面的污垢、水分导致沿面放电,引发爆炸危险。
四、密封与通风设计
(一)密封设计
良好的密封性能是防止爆炸性气体进入矿安配电柜内部的重要保障。在柜门、盖板、进线孔等部位,安装高质量的密封胶条。密封胶条采用硅橡胶或丁腈橡胶材质,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老化性能,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密封效果。同时,对柜体的焊接部位进行严格检查,焊接处无气孔、砂眼等缺陷,防止气体泄漏。
(二)通风设计
为降低配电柜内部因电气元件发热产生的热量,同时防止爆炸性气体积聚,合理的通风设计必不可少。采用防爆型通风装置,如防爆风机,通风过程中不会产生火花。通风口设置过滤网,防止粉尘进入柜内。通过精确计算通风量,保证柜内空气流通,将爆炸性气体浓度控制在爆炸限以下,维持配电柜的安全运行环境。